本页是<丹东第四中学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丹东第四中学

阅读:21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06 23:24
单位介绍

创建于1954年8月,是一所历史悠久、文化积淀丰厚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化高中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随着丹东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,丹东四中几易校址,在追求卓越的目标指引下,四中人始终以敢为人先的教育理念、和谐共进的团队意识、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,形成了“自强弘毅求实创新”的校风和“尊师好学合作致用”的学风,成为了辽宁省首批重点高中之一,培养出了北大、清华、人大、南开等重点学校学子,为祖国的伟大复兴,为丹东的振兴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。坚持立德树人、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,四中人把培养有知识、有纪律、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作为教育之本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深入开展素质教育,2000年被丹东市政府授予“文明单位”等荣誉称号,学校先后两次被辽宁省委辽宁省政府授予“文明单位”。学校还先后被评为“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”、省市“实施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先进学校”。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。丹东四中有一支勤于思考、善于学习、勇于开拓的教师团队,在全校190名教职工中,有特级教师2人、高级教师61人、中级教师72人,硕士研究生15人、研究生课程班结业19人,省级骨干教师3人、市级骨干教师27人,一批教师获省市级荣誉称号,多名教师获得“全国教育工作者”、“全国教师”称号,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“重点课题研究基地”。丹东四中发展得到了丹东人民和政府的支持,2007年,丹东市政府投入1.2亿元,异地建设新的现代化学校。这是建国以来丹东的社会发展项目,使四中拥有了全丹东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和环境,在建设标准上实现了我市标准化示范高中零的突破,成为了与时俱进的政府放心、人民满意、学生向往的名校。

2014年,是丹东四中建校六十周年。本篇文章,拟从校名的更换、学校规模的发展、校级领导的更迭、学制的变化、学校师生人数的消长等方面,以时间为线索,对学校的发展脉络进行一次梳理,以期描绘出丹东四中六十年历史的概貌,成为您了解学校发展历程的一张索骥之图。

历史的风烟散尽之后,或许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斑驳的陈迹,但是,它毕竟是我们学习、工作的地方,这里每一次历史的演进,或许都有我们弥足珍贵的一个声音,一丝力量。又或许因为历史的久远、资料的残缺,这里记下的史料并不完整精准,若能激发您的探寻之趣,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。

一、遥远而模糊的建校初期

1954年8月,我校成立,定名为辽宁省安东市第四初级中学,副校长宁本忠主持建校工作。同年11月,洪日龙到任,任学校任校长。建校初期,校舍坐落在振兴区六纬路,为原安东市中央完全小学旧址。学校成立工会委员会。

当时,学校设置两个年级,一年级8个班,二年级6个班(二年级六个班由当时的第二初级中学调入),共14个班级,学生约770人,学校干部、教职员53人,教师40人。

1956年,首届初中毕业生6个班全部毕业。何日红副校长到任,负责全面工作。

1958年,按照上级要求,我校试办四年制,成为三年制与四年制同时并举的中学之一,新学期开学时,四年制招新生8个班。

1960年,第五届三年制6个班全部毕业。同年9月,我校成为辽宁省17所实验四年制中学之一。

1961年3月,中共安东市委文教部、市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,将市内两所四年制中学改为五年制,我校是其中之一。7月,第六届初中毕业生7个班全部毕业,其中两个班升入我校高中。

1962年7月,安东市调整学校布局,我校改为完全中学,提格为县团级单位,定名为辽宁省安东市第四中学。学校请郭沫若题写校名,更换了新校牌。同年9月,我校校址由振兴区六纬路,迁至元宝区天后宫街,使用原辽东省行政干部学校的校舍。学制改革实验停止,恢复初高中三三制。

1963年,我校教师52名,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的17人。

1965年2月,随着市名变更,我校更名为丹东市第四中学,沿用至今。

二、停滞且混乱的文革十年

1966年,因为文化大革命,学校党政工青等组织陷入瘫痪,毕业生工作和招生工作均被迫停止。

1968年5月,我校革命委员会成立。此时,我校共有24个班,初高中各12个班,学生1184人,教职员工84人。同年8月,从初一到高三的在校生,均按照毕业离校处理,全部动员上山下乡,同时,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(中学四年制),初中41个班、高中12个班的新生入学,据统计,当时全校共有53个班,学生2800人,学校干部、教职员87人,其中教师71人。

1970年9月,市文教组同意将原辽宁函授学院大楼(即大家熟知的教学主楼)拨给我校做校舍,开学时,部分班级进入大楼教室上课。

三、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

1977年,上级决定取消学校的革委会建制,恢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,杨德瑞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。

1978年,我校成为辽宁省重点中学。9月,将文革中的“丹东市抗大第四中学”校名恢复为“丹东市第四中学”,取消四年制,实行初高中三二分段制,按重点中学标准,新生择优录取。全校共有30个班,学生1599人,教职员工132人,教师104人。

1979年3月,我校建立了每周星期一开早会、升国旗的制度。同年9月,将在揭示板上写周日程,改为每周星期一下发《周日程表》。10月,我校举办第14届运动会,从本届开始,我校运动会只在秋季举行一次。

1980年,副校长王忠实升任校长。

1981年8月,我校党支部委员会升格为党总支委员会,杨德瑞为任党总支书记。7月,高中恢复三年制。此时全校共有24个班,学生1148名,教职员工127人,教师92名。12月,1980年恢复的民进组织改为独立支部,我校民进支部成立,1984年10月,我校民进支部改为民进支部委员会。

1982年9月,我校不再招收初中新生,准备向独立高中过渡。12月,我校召开首届教工代表大会。

1984年1月,我校领导班子调整,杨德瑞仍担任党总支书记,副校长尹清河升任校长,原校长王忠实和原党总支副书记李学忠退居二线任研究员,李子斌继续担任副校长,曲福海提拔为副书记,宁传普提拔为副校长。8月,我校成为独立高中,18个班,学生974名,教职员工106名,教师79名。

学校正式试行校长负责制,教师定编定岗,实行聘任制。

本年,我校与丹东一中、东港二中、宽甸一中、凤城一中五校合作,研究高中各科教学,期末考试实行统一试题、统一评分标准。

1985年2月,我校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。建立了家长委员会。

1986年3月,李纯声到校任党总支书记。4月,日本尚志女子工业学校校长佐藤信一来校访问,我校学生曾丽萍赴该校学习,成为丹东市个赴日留学的中学生。

1987年,我校举办首届艺术节。

同年,辽宁省18校协作体成立,我校是当时发起成立七所学校之一。1989年10月,在丹东召开了第三届年会,我校与凤城一中为主持校。

1990年,我校增设劳技电化教研组,至此,学校共有11个教研组。

1993年,学校成立政教处,与教务处并行进行学校管理。

1994年,学校班额扩大,由以前的高一新生6个班,增加到8个班。1997年,增加到12个班。

1996年2月,党总支书记李纯声兼任校长。同年8月,学校领导班子调整,副校长李子斌升任校长,宁传普任书记,马继民任副校长。1997年,我校党总支升格为党委。本年,实行公费生和自费生分别编班。

1998年,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,实行校务公开。日语班不再单独编班,日语学生编入英语班,实行“走班制”。

四、天高与海阔的新世纪

2001年10月,市教育局宣布我校新领导班子,徐德惠任副校长,主持全面工作,李子斌任党委书记,刘卫东任副校长。

2003年3月,徐德惠副校长升任校长兼党委书记。学校教职员工186人,教师144人,其中本科学历人数为140人,硕士研究生1人,在职研究生16人。学生人数2600多人,班额每年级14个班。

2006年张伟校长到任,担任丹东四中校长兼党委书记,与德育副校长侯传波、教学副校长张良组成校领导班子。行政副校长邓伟于2008年到校任职。

2008年,学校迁入新校址,学校通过辽宁省专家组检查测评,成为辽宁省示范性高中。同年学校《丹东市第四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》,提出了“十大发展战略”,学校以此为指针开展各项工作。

从2008年开始,学校走进高校招聘教师,2010年学校新聘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。截至2014年9月,我校共有教师204人,其中硕士研究生33人,在职研究生14人,学生人数2564人。

2002年开始,我校多名教师走出国门,进行国际交流。2010年,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丹东地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试点校,学校与日本京都两洋高中、美国安大略教会中学、韩国炼武高中、韩国又松大学结为友好校,实现了经常性互访。与日本京都两洋高中合作举办高中双学历教育,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日两国高中毕业证,现有18名学生赴两洋高中留学,已毕业的11名学生均考入理想的日本高校。

2013年,我校在丹东市率先开始实行小班化。2014年每班生均数44人,向小班化教学迈进一大步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